前 言
2021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主要指标再创新高,实现“十四五”精
彩亮相。全省全年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.23亿吨,在全国排名第3位,长三
角地区排名第2位,中部地区排名第1位;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达1.42亿立方米,
在全国排名第8位,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位,中部地区排名第3位;预拌砂浆
供应量为1252万吨,首次突破千万吨,在全国排名第7位,长三角地区排名
第3位,中部地区排名第2位。
在双碳政策背景下,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意义进一步彰显。以散
装水泥1.23亿吨计算,全年共节约标准煤28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4
万吨,减少粉尘排放123万吨,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.4万吨;全省预拌混凝土
和预拌砂浆废弃物综合利用1169万吨。
全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。2021年全省散装水泥
产业链实现产值1950亿元,同比增长9.18%。产业协同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,
其中预拌砂浆和机制砂石 短板产能迅速增长,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,
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。
为更好服务散装水泥行业,安徽省发展散装水泥办公室梳理了2021年全省
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,编印了《2021年安徽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高质量
发展报告》,仅供参考!
一、2021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情况
2021年,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不利局面,
在省经信厅的正确领导下,各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依法促进散装水泥发展
和应用,全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稳中向好、稳中有进,散装水泥、预拌混
凝土和预拌砂浆供应量三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,排位保持全国第一方
阵,实现了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“十四五”的良好开局。
(一)散装水泥
1.1 散装水泥供应量。2021年,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完成12281.1万吨,
在全国排名第3位,长三角地区排名第2位,中部地区排名第1位。主要特
点如下:
1.1.1 各市散装水泥完成情况。全省10个市散装水泥供应量实现增长,
同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的有:马鞍山、芜湖、安庆、池州、合肥、铜陵、
阜阳7市。宿州、蚌埠、淮北、滁州、六安、宣城6市散装水泥供应量同
比出现下降。散装水泥供应量超过1000万吨的市有:芜湖(1934万吨)、
马鞍山(1700万吨)、合肥(1395万吨)、铜陵(1184万吨)、滁州
(1082万吨),累计完成7295万吨,占全省完成总量59.4%,较上年
提高2.42个百分点。第一梯队中排位前三的市与上年没有变化,与上年
比较,上年排位第5位的铜陵提高1个位次,位列全省第4,滁州下降1位,
排位第5位
散装水泥供应量500-1000万吨之间的有:宣城、安庆、淮南、宿州、
淮北5市;累计完成3266万吨,占全省完成总量26.59%,较上年下降
1.8个百分点。第二梯队排变化,安庆较上年提高2个位次,宿州下降2
个位次,宣城、淮南、淮北排位与上年相同。
散装水泥供应量500万吨以下的有:阜阳、池州、六安、蚌埠、亳州、
黄山6市,累计完成1720万吨,占全省完成总量14.01%,较上年下降0.6
个百分点。第三梯队中排名变化,池州较上年提高1个位次,六安下降1个
位次,阜阳、蚌埠、亳州、黄山排位与上年相同(见图1)。
.png)
总体分析,各梯队设区市数量保持稳定,第一梯队5个市供应量较上年
占比进一步提高,第二、三梯队份额都出现下降;第一梯队5市中芜湖、马
鞍山、合肥、
滁州均为合肥都市圈的城市。
1.1.2 头部水泥生产企业引领效果显著。2021年底全省散装水泥在统企
业共178家,其中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(省内19家公司)散装量
(5015万吨)、中国建材集团(省内18家公司)散装量(1553万吨),
2.家集团散装水泥供应量达6568万吨,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仅20.79%,
散装水泥供应量占全省总量53.48%(见图2)。
总体分析,各梯队设区市数量保持稳定,第一梯队5个市供应量较上年
占比进一步提高,第二、三梯队份额都出现下降;第一梯队5市中芜湖、马鞍
山、合肥、滁州均为合肥都市圈的城市。
1.1.2 头部水泥生产企业引领效果显著。2021年底全省散装水泥在统企业
共178家,其中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(省内19家公司)散装量(5015万吨)
中国建材集团(省内18家公司)散装量(1553万吨),2家集团散装水泥供应量
达6568万吨,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仅20.79%,散装水泥供应量占全省总量53.48%
(见图2)。

(二)预拌混凝土
2.1 预拌混凝土完成情况
2.1.1 全省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完成情况。2021年,全省预拌混凝土供应
量达14248万立方米,同比增加1854万立方米,增长了14.96%,创历
史新高。
2.1.2 排名情况。在全国排名第8位,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位,中部地区
排名第3位。
2.1.3 各市预拌混凝土完成情况。全省11个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净增长,
合肥(1412万立方米)、滁州(171万立方米)、六安(146万立方米)、
蚌埠(133万立方米)净增同比超100万立方米;全省5个市预拌混凝土供
应量同比负增长(见图3)。
.png)
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超1000万立方米有3个市,合肥市(4100万立方米)、滁
州市(1643万立方米)、六安市(1235万立方米),3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
合计6978万立方米,占全省供应总量近一半(48.97%)。
供应量在500至1000万立方米之间的有9个市,安庆、宿州、蚌埠、阜阳、芜
湖、马鞍山、毫州、淮南、淮北9市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合计6256万立方米,占
全省供应总量43.91%。
供应量500万立方米以下有4个市,铜陵、池州、黄山、宣城4市预拌混凝土供
应量合计1014万立方米,占全省供应总量7.12%(见图4)。
.png)
2.2 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情况
2.2.1 产能利用情况。全省预拌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达3.81亿立方米,较上年
增加3200万立方米/年,实际产量14248万立方米,产能利用率为37.39%,
较上年提高1.92个百分
(见图5)。
.png)
2.2.2 不同体量企业规模。年产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13家,占全省
企业总数2.02%,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4%,较上年度提高3.73个百分点;
年产量30-100万立方米之间的企业114家,占全省企业总数17.7%;30万
立方米以下517家,占全省企业总数80.28%。全省产能集中度总体较低,
但部分头部企业产能集中度明显提升,如滁州中联、合肥烟墩、合肥日月
等企业(见图6)。
.png)
2.2.3 站点布局。截止2021年底全省预拌混凝土企业644家,较上年增长
18家,合肥都市圈(合肥、淮南、六安、滁州、芜湖、马鞍山、蚌埠、桐城)
的城市预拌混凝土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排位明显靠前(见表2)。站点布局基
本合理,保供能力较强。

2.2.4 主要物料消耗。全年生产预拌混凝土消耗,粗骨料约1.6亿吨;细骨
料约8600万吨;外加剂约90万吨;散装水泥约4300万吨;废弃物利用约1100
万吨。
(三)预拌砂浆
3.1 预拌砂浆完成情况
3.1.1 全省预拌砂浆供应量。2021年,全省累计完成预拌砂浆1252万吨,
较上年同比增长36.9%,其中干混砂浆供应量985万吨,湿拌砂浆供应量167
万立方米。
3.1.2 排名情况。在全国排名第7位,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位,中部地区排
名第2位。
3.1.3 各市预拌砂浆完成情况。预拌砂浆供应量达100万吨以上的有:合肥、
六安、宿州3市,预拌砂浆供应量合计587万吨,占全省供应总量46.85%;
供应量在50至100万吨之间的市有:滁州、蚌埠、安庆、阜阳、毫州、池
州6市,供应量为438万吨,占全省供应总量34.99%;
供应量在30至50万吨之间的市有:宣城、马鞍山、淮南、芜湖、淮北5市,
供应量为201万吨,占全省总量16.06%;
铜陵和黄山预拌砂浆供应量低于30万吨,合计供应量26万吨,
两市占全省供应2.1%(见图7)。
.png)
3.2 预拌砂浆产业发展情况
3.2.1 产能利用情况。2021年底全省预拌砂浆设计生产能力达5469万吨,产能利用
率为22.9%,较上年提高1.67个百分点,预拌砂浆产能利用率逐年走高(见图8)。.png)
其中,干混砂浆生产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3414万吨,同比净增711万吨;湿拌
砂浆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1285万立方米(换算为2056万吨),同比净增280万立
方米。
3.2.2 不同体量企业规模。从预拌砂浆企业实际销售情况看,产量30万吨
以上的有6家,占全省企业总数4.29%,较上年增加1家;产量15至30万吨的
有21家,占全省企业总数15%,较上年增加10家;15万吨以下的有113家,
占全省企业总数80.71%,其中64家产量低于5万吨(见图9)。
.png)
3.2.3 站点布局。预拌砂浆企业140家,较上年新增27家(见表3),其中,
干混砂浆生产企业93家,较上年增加17家;湿拌砂浆企业47家,较上年新增
10家。
.png)
3.2.4 产品结构情况。安徽省预拌砂浆产品干湿并举、干混为主,干湿
砂浆产品比例3.69:1。普通预拌砂浆产量、品种可以满足省内建设工程需要。
特种砂浆发展较快,省内合肥快可美、宿州飞天、池州中坤、芜湖东方雨虹
等企业生产的产品行销省内外,此外,安徽坤隆等企业开发的地铁施工灌浆
砂浆在产能、性能上完全符合工程要求,已批量供应合肥地铁工程,成功实
现了产品替代。
3.2.5 主要物料消耗。2021年全省预拌砂浆生产消耗:细骨料(砂子)约
1100万吨;散装水泥约210万吨;废弃物利用约140万吨。
(四)散装水泥装备制造
全省散装水泥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以马鞍山、芜湖、阜阳等市为散装水
泥机械生产集聚地,主要有汉马科技、中集瑞江、安徽开乐等一批散装
水泥、混凝土、砂浆机械及设备生产企业,产品主要包括散装水泥汽车
系列、混凝土搅拌车系列、混凝土泵车、干混砂浆车和背罐车、干混砂
浆接收罐和干混砂浆成套设备等,专用运输车辆向轻量化、电动化方向
发展, 2021年全省生产销售混凝土搅拌15297辆,粉体物料专用汽车
8946辆(包括干混粉砂浆车、散装水泥汽车整车及半挂车),其中,新
型电动搅拌车245辆。
(五)散装水泥产业链分析
全省散装水泥产业主要包括散装水泥、预拌混凝土、预拌砂浆、粗骨
料、细骨料、物流和设施装备制造等。2021年全省散装水泥产业链实现
产值1950亿元,同比增长9%。
散装水泥实现产值596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0%;
预拌混凝土实现产值766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0%;
预拌砂浆实现产值48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37%;
全产业链中预拌混凝土的石子粗骨料实现产值211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3%;
全产业链中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砂子细骨料实现产值159亿元以上,
同比增长14%;
全产业链中使用添加剂实现产值 16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4%;
散装水泥产业物流产值达84亿元以上,同比增长12%;
散装水泥产业装备制造企业产值70亿元以上,
同比下降7%(见图10)。
.png)
(六)绿色低碳发展
6.1 绿色发展途径
一是围绕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环境整治要求,开展料场封闭、生产粉尘治理,
车辆自动冲洗,污水零排放,废弃物环保化处理等,并通过相关部门达标
验收。
二是生产线技改升级。建成一批信息化、智能化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搅
拌站,如合肥日月、亳州中联、蒙城万佛塔、滁州中联等。
三是采用清洁能源。全省因地制宜地开展替代燃料,一些城市有条件地
区采用天燃气烘干生产预拌砂浆。阜阳晶宫、黄山精强和安徽鼎力等企业
先后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。
四是生产采用机制砂生产干混砂浆,优化生产工艺,减少能源消耗。据测
算,全省机制砂使用量达到700万吨以上,占生产干混砂浆消耗细骨料的
70%以上。
6.2 节能减排成就
全省全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12281万吨,据此计算,全年共节约标准煤
28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4万吨,减少粉尘排放123万吨,减少二
氧化硫排放2.4万吨;节能减排成效突出,减少排放量创历史新高(见图11)。
.png)
实现综合经济效益55亿元,全省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废弃物综合利用
约1200万吨。
6.3 企业绿色发展进展
6.3.1 2021年全省散装水泥行业获得省级绿色工厂2家,分别是:建华建材
(安徽)有限公司、黄山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。
6.3.2 2021年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,分别是:安徽誉诚新型建材
有限公司、合肥市日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、滁州市富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、
芜湖中民科技建材有限公司。
6.3.3 2021年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8家,分别是:安徽坤红新
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、中联湘谯建材有限公司、安徽华超混凝土有限公司、
滁州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、阜阳市鑫和诚信混凝土销售有限公司、合肥市
长久混凝土有限公司、合肥天丰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、马鞍山马钢嘉华商
品混凝土有限公司。
6.3.4 2021年获得全国绿色建材认证(评价)标识企业36家。截止目前,
全省共有77家企业获得全国绿色建材认证(评价)标识。其中,预拌混凝
土企业57家(三星级43家,二星级12家,一星级2家)见附件1;预拌砂浆
企业20家(三星级16家,二星级4家)见附件2。
二、散装水泥行业主要产品价格情况
(一)散装水泥价格情况分析
以P.O42.5散装水泥价格变化为例,全年我省散装水泥价格波动较大
总体呈上升趋势,散装水泥3月份之前价格相对平稳,4-5月份价格小幅
上涨,6-8月份价格短期回落,8月份价格处于全年最低点,9月份起受
到煤、电双控限产影响,水泥价格快速上涨,11月份散装水泥价格为全
年最高,到年底价格上涨至高位652元/吨,年内上涨27.8%(见图12)。
.png)
(二)预拌混凝土价格情况分析
全年全省预拌混凝土价格呈上升趋势,一季度,受疫情后复工复产措施落
实较好,重点工程项目开工较早,预拌混凝土价格维持平稳;二季度进
入传统施工旺季,预拌混凝土产能释放较快,价格出现小幅波动;三季
度受雨季影响,7-8月份价格有所回落见底,9月份出现上涨;四季度,
受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,预拌混凝土价格一路走高,年内上涨
12.19%(见图13)。
.png)
(三)预拌砂浆价格情况分析
以普通干混砂浆中砌筑、抹灰和地面砂浆为标的产品,安徽省预拌砂浆价格
1-8月总体平稳,9-12月受到供需拉动以及水泥、砂等原材料上涨影响,产
品价格较快上涨,全年上涨12.74%
(见图14)。
.png)
三、存在问题
2021年全省促进散装水泥行业发展和应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,但仍存在一些
问题和不足。
1、工作推动力度弱化。一些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工作弱化,在落实“禁现”、
“规划”和“站点布点方案”等方面存在不到位、不平衡问题。
2、创新研发能力不足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普遍存在科研投入少,
创新能力不足,高端人才缺乏。企业在产品、技术、模式方面以跟跑为主,
产品同质化严重。
3、产业结构不合理。传统建材产品需求筑顶,行业总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,
企业多而散。产业链短,盈利能力弱,缺乏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,预拌混
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集中度不高,全省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能利用率
只有37.39%和22.9%,全省预拌混凝土企业数量644家,产量200万立方米
以上的只有3家。
4、数字化智能化总体水平不高。安徽省散装水泥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
级步伐十分缓慢,生产控制、经营管理主要依靠传统手段,全行业数字车间、
智能工厂极少,企业全要素生产力较低。
四、2022年全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展望
2022年,安徽省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
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、“六保”工作。
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%以上,固定资产投资10%以上,将新开工亿元以
上重点项目2600个以上、竣工1200个以上。市场需求为散装水泥绿色
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,2022年全省散装水泥发展主要目标:力
争水泥散装率82%,散装水泥供应量1.2亿吨,预拌混凝土供应量1.3亿
立方米,预拌砂浆供应量1200万吨。
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,新冠肺炎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,碳达峰碳
中和压力越来越大,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抓住安徽省贯彻落实
国家“制造强国”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”“中部崛起”等战略部署契机,围绕高
质量发展,坚持绿色低碳发展,坚持数字化、智能化引领,持续推动全
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转型升级。



.png)
.png)